中国智能马桶产业用十年时间,从蹒跚学步到引领风潮,铸就了令世界瞩目的“大国自信”。当行业站在新十年的历史节点,奇迹如何延续?
在日前举办的2015-2025 “智能马桶这十年”调研报告暨 “探索下一个十年” 高峰论坛上,由卫浴行业营销专家、独立观察人涂耀灿老师发布的2015-2025 “智能马桶这十年”调研报告,指出了产业面临的七大深层挑战。
卫浴新闻观察认为,这七大挑战,正是中国智能马桶“下一个十年”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破局点。
挑战一:产业融合度低,信息孤岛化
报告指出,当前智能马桶企业间、区域间交流互动严重匮乏,很多智能马桶企业行事风格过于 “低调”,“出圈” 积极性欠缺,导致行业交流受阻,形成无形的技术孤岛与信息壁垒。先进经验难以共享,创新思维无法碰撞,将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卫浴新闻认为,唯有打破区域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才能真正释放智能马桶产业的增长潜能。
挑战二:供应链尚待完善,掣肘产业升级
涂耀灿老师在调研市场时发现,部分产区的供应链体系尚不完善,成为产业稳健发展的隐忧。关键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本地化配套能力以及高端精密制造环节的缺失,导致部分企业不仅成本高企,更在品质把控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方面陷入被动。构建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供应链网络,是产业迈向成熟和高端的必经之路。
挑战三:无底线的价格战,导致品质信任危机
毫无疑问,掣肘整个行业发展的价格“内卷”已扩散到智能马桶领域。报告揭示了令人忧心的现状:部分产区为抢占份额,产品价格不断探底,但牺牲的却是产品品质。一些企业为压低成本,选用劣质材料、简化生产工艺,严重影响消费者使用体验,损害智能马桶的整体形象。
卫浴新闻认为,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将消耗来之不易的消费者信任感。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升高,将给智能马桶的声誉带来严峻考验。
挑战四:行业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高压注浆技术的成熟,隧道窑数量迅速增加。调研报告中显示,仅潮州一地就有超过 250 条隧道窑。但有相当部分的窑炉生产并不饱和。这就造成能源浪费与成本高企,加剧行业竞争压力。
卫浴新闻也认为,如果产能持续过剩,将引发更恶劣的价格竞争,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阻碍技术研发投入,最终拖累整个卫浴行业的提质升级进程。
挑战五:认知鸿沟深广,市场教育任重道远
消费者对智能马桶的认知严重不足,构成市场扩容的最大瓶颈。涂耀灿老师对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佛山、南昌、武汉等地1226位终端消费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已购买智能马桶的消费者仅占19%,有购买意愿但嫌价格高的占35%(目前智能马桶的终端价格并不高,这也侧面印证了我们在智能马桶的传播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且要有针对性),而高达4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智能马桶具体功能与核心价值。数据清晰揭示了行业在消费者教育上的巨大缺口,普及之路依然漫长。
挑战六:智能马桶服务配套专业人员及专业技能亟待加强
智能马桶技术迭代快,涉及电子、水暖等多领域知识。但目前服务配套专业人员稀缺,且现有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难精准解决故障维修、安装调试等问题,专业技能亟待通过系统培训、资质认证等方式加强,以适配行业发展需求 。
卫浴新闻观察也发现,售后服务问题已成为消费者一部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智能马桶产品的一大顾虑。
挑战七:行业集中度低,成熟度不够
二八法则在卫浴行业失效。报告显示,卫浴行业前 20 名品牌约占市场份额 25%,75%市场份额依然在中小品牌手中,行业缺乏寡头效应,品牌集中度不高,意味着国内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未来,行业格局将逐步重塑。头部品牌通过技术、渠道等优势加速整合,提升集中度;中小品牌深耕细分领域,在差异化竞争中抢占份额。这也是卫浴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然路径。
七大挑战,环环相扣,直指中国智能马桶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所必须跨越的深壑。孤岛需要打破,供应链亟待强健,价格乱象必须终结,技术创新呼唤回归本源,认知鸿沟更需全力弥合。
问题已然清晰摆在桌面,如何解答?涂耀灿老师依托17年行业经验和180天深入市场一线的深度调研,已提炼出覆盖全产业链的攻坚策略。
但解题的钥匙,却在企业手中。中国智能马桶“下一个十年”能否续写辉煌,取决于企业能否交出更为硬核、更为精彩的答卷。时间,将再次见证中国智能马桶下一个“黄金十年”的关键跃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