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厕所,你有算过每天大概花费多少时间在厕所里吗?
你有马桶情结吗?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平均每天花在卫生间里的时间达到35分钟,并且现在人们进厕所绝不会两手空空,手机、报纸、杂志都是如厕的必备,还有很多人喜欢在马桶上思考人生,坐很久都不愿意离开,这种行为简称“马桶情结”。
有“马桶情结”的人,会在工作累了的时候去蹲马桶偷个懒;心情不爽时,去马桶上坐一会就舒服;脑子凌乱时,一旦坐上马桶,就会忍不住思考人生,整理思路。就连台湾歌手吴克群都曾在媒体见面会上说:“我最大的灵感集散地是厕所,一坐上马桶就超有灵感,很多歌都是坐在厕所里写出来的。”
”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能在马桶上找到灵感、思考人生呢?这可是有理有据的!生物学家发现,当人的身体弯曲、充满张力时,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而蹲马桶时就差不多是这样的姿势,所以他们会觉得在马桶上能获得更丰富的灵感。并且人面对狭小的厕所空间思考时,还不必担心有人闯进来打断思路,令人更有安全感。
能否愉快地思考人生还得看“马桶”
能不能思考人生也是要看马桶的,有的马桶坐如针毡,当然不便于思考,而有的马桶体验非常舒适,一旦坐下都不想起身
在中国古代,对于厕所有多种说法。大略言之,就有圂、溷、清、圊、匽、偃、屏、厕等。“屏”本当门小墙,作蔽障之用;“偃”是偃伏;“厕”义取偏侧,不难发现它们都含有“隐蔽”的意义。故《广雅·释宫》王念孙《疏证》说:“匽(偃)与屏皆取隐蔽之义”,而《急就篇》“屏、厕、清、溷”,颜师古注云:“厕之言侧也,亦谓僻侧也。”可是,古代人如厕,并不像现代人这么方便。
轻轻一按便干净无异味的抽水马桶,直到17世纪,才由英国一位名叫约翰·哈林顿的教士设计出来。抽水马桶的发明,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和改善了卫生条件。同时,人们呆在马桶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从一个情景换到另一种情景。”骆宏说,人们在自觉安全的情境下,很容易就能得到放松,工作的压力会被释放。适当的独处,可以有效地缓解一些情绪,帮助转换心情。
不过,当一个人长期频繁的去厕所释放,未必是一件好事。
“上厕所独处,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但是任何方法都要适当使用,一旦产生依赖就必定会有影响。”骆宏认为这种时候,应该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去处理,而不是碰到问题都躲进厕所来逃避。

评论